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

轉載 AL 中國歷史專題問答資料

安史之亂的影響>>所引致的問題>>政府的補救措施>>經濟發展(南方開發)>>勢力平衡

第一段:安史之亂的影響
第二段:所引起的問題
第三段:唐國政府的補救措施
第四段:詳寫讚成&最重要的一點和略寫不讚成的措施&原因
第五段:略寫唐國真正滅亡的原因




材料:

唐安史之亂產生的背景原因:

唐玄宗在位40餘年,初時革弊圖治,開創開元盛況;但隨著經濟富裕和社會安定,驕侈日甚,疏於理政,終致爆發安史之亂。以下試述安史之亂產生的背景(原因):

1.玄宗荒政
從開元末年起,玄宗勵精圖治的精神日漸鬆懈,耽於逸樂,寵愛楊貴妃,一切政事,內則委於宦官高力士,外則委於佞臣李林甫﹑楊國忠,以致朝政日非。

2. 民生困苦
開元年間,由於人口急增,土地分配不足,以致均田制逐漸受到破壞。此外,官僚地主大量侵佔田地,又使土地兼併和貧富懸殊的問題日趨嚴重,人心思變。

3. 藩鎮坐大
玄宗初年,為鎮撫四夷,在邊防要地,設置十大兵鎮,由節度使兼管軍事﹑政治﹑財政大權,共擁兵50餘萬,以致外重內輕,終成後患。

4. 兵制敗壞
唐初本設府兵制,但天下昇平日久,府兵制開始敗壞。玄宗時,因徵調府兵鎮守邊境困難,改行募兵制,將得專兵,軍隊漸成私人所有,而京師只設騎12萬,府兵則淪為次等的地方部隊,中央和地方防衛力弱,遂予安祿山可乘之機。

5. 重用胡人
玄宗時,李林甫為保相位,杜絕邊將入相,以胡人善戰為理由,說服玄宗大量任用胡人為邊將和節度使,邊地漸形成一胡人集團,胡人坐大,嚴重威脅中央。

6. 素有異志
安祿山本為營州雜胡,為人狡詐,深得玄宗寵信,身兼平盧﹑范陽﹑河東3鎮節度使而14年不調,勢力強大,擁兵18萬,遂生異志。

7. 將相不和
宰相楊國忠恐安祿山勢大不利於己,屢次向玄宗指出安祿山有叛唐之心,且刻意安排胡將哥舒翰為節度使,對付安祿山。安祿山遂藉口誅楊國忠,起兵叛唐。

唐玄宗天寶14年(公元755年),安祿山與親信部將史思明,以討楊國忠為名,爆發安史之亂。安史之亂前後持續8年,對唐室的影響既深且鉅。


唐安史之亂的影響:(分政治﹑經濟﹑社會﹑國防四項)
政治方面(第1-3點)

藩鎮割據
安史之亂期間,為削弱安史力量,封降將為節度使,以為籠絡。安史亂後,唐室又採姑息政策,大封平亂功臣為藩鎮,全國藩鎮多達牽40多個。節度使擁有轄境內之軍﹑政﹑財大權,其後更自相世襲,割據一方,形成外重內輕之局。藩鎮間或聯合抵抗中央,或互相兼併,戰亂頻仍,唐室為應付藩鎮,不斷增加軍費,至使國庫空虛,加速唐室衰亡。最後,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篡唐自立。

2. 宦官專權
安史亂時,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在靈武即位有功,因此肅宗倚為親信,出掌中央禁軍,復更得參與軍政要務,開宦官控制禁軍之先例。日後宦權不斷擴大,專擅朝政,勾結藩鎮,操縱宰相的任免,甚至皇帝的廢立,由是朝政日壞。唐末朱全忠領兵入京盡殺宦官,百年宦禍始平,但唐亦為其所篡。

3. 國威蕩然
安史亂時,唐因兵力薄弱,遂向回紇借兵以助平亂,回紇恃功掠奪邊境,令國威蕩然。自此吐蕃﹑南詔﹑契丹等乘機入侵,擾邊不絕,唐國力日衰。

經濟方面(第4-7點)
4. 破壞稅制
由於戰亂,戶籍散佚,人口流徙,(亂後六年,天下戶口減4/5,人口減2/3)租庸調制無法實行,加上藩鎮跋扈不遜,貢賦大多不上繳中央,國庫歲入大減,政府唯有另立名目,徵收額外稅,影響民生。

5. 物價飛漲
安史之亂持續八年,所到之處,人民四處流徙,十室九空,加上黃河兩京之地在平亂時又被回紇兵劫掠一空,頓成廢墟,百業蕭條,北方農業更大受嚴重破壞,物資短缺,價格飛漲,例如米價比開元時竟高出三百多倍,民生更趨艱苦。S

6. 回紇苛索
唐室借回紇兵平亂,回紇得窺中原虛實,借故擾邊,唐室無力制止,只好歲賜絹帛二萬匹及許其和市以羈縻之,由是唐室財政日益枯竭。

7. 文化﹑經濟南移
北方黃河流域,飽受戰火摧殘,經濟文化損失重大,而戰亂期間,南方一帶因有張巡﹑許遠死守睢陽,令叛軍不得渡過江淮,南方經濟得以繼續發展,文化賴以保全,上承六朝趨勢,中國經濟及文化重心進一步南移。

社會方面(第7-8點)

8. 人口銳減
安史之亂禍延今之河北﹑河南﹑山東﹑山西﹑安徽﹑陝西諸省,交戰地域甚廣,人民或死或逃,數百里內無人煙,土地荒蕪,人口銳減。亂後六年,天下戶口減4/5,人口減2/3。

國防方面\外族入侵方面(第9-10點)

9. 吐蕃入寇
安史亂時,原本抵禦吐蕃之西北精兵均內調抗敵,使西北邊防頓形空虛,吐蕃遂成機入寇,曾一度攻陷洛陽﹑長安,後佔據隴右和河西走廊,關中岌岌可危,成為唐之心腹大患。

10. 邊患不絕
安史亂後,唐室國際聲譽大挫,回紇恃平亂有功,唐室雖歲輸絹帛,仍無法遏止回紇野心,經常藉口擾邊。此外南詔叛服無常,曾陷四川,契丹亦乘虛入侵,邊境從此不得安寧。唐室為應付邊患,終至國庫枯竭,人民憤怨,叛亂而亡。

唐亡的原因是唐德宗時期,河北一帶的藩鎮叛亂,佔領京師長安,德宗逃到漢中,用了4年的時間才平定,這雖然是藩鎮割據初年的叛亂,但是範圍卻越來越大。儘管唐憲宗派兵平定了藩鎮割據,但根子卻並沒有除掉,許多藩鎮趁平定一些民變之機,擴大勢力範圍。後來到了黃巢民變的時候,黃巢叛將朱溫投降唐朝,並且平定黃巢軍,得到了唐僖宗的信任,讓他做了節度使,勢力範圍遠遠超過當時控制範圍最大的藩鎮李克用。到了唐昭宗時,朱溫還把朝政大權牢牢的控制住了。最後到了唐哀帝(唐昭宣帝)天祐三年(907年),朱溫篡權,廢掉哀帝,自稱皇帝,建國號梁。唐朝終於在藩鎮的威逼下宣告滅亡。

唐之安史亂後,因藩鎮割據,中央收入大減,僅乃東南區域的財賦支持。
由於東南地方富庶,是國家租賦所繫支持。故運河是否暢順成為唐盛衰之關鍵。而早在玄宗時,已有漕運方法的改革。就此漕通的改良,間接為唐的經濟之力,一定重心以維持國力。南方地區足以維持唐室經濟命脈,加上在懿宗前,這些地區叛亂不多,且安史之亂的禍亦未波及至此,故經濟基礎未被破壞,唐室乃直依賴南方經濟延續。此外,唐 歷安史之亂後,致行兩稅法以代替作無法再行的租庸調,採量出為入,此舉可補救唐室財政之窘,令唐室之局稍安。商人發明了飛錢,飛錢的出現,使資金易於流 動,促進商業的發達,為經濟上一大改良,唐賴此得以延長國祚。



安史之亂後唐仍能持續百多年國祚原因:


唐玄宗晚年荒於政事,耽於逸樂,加上寵信楊國忠、李林甫,促使唐朝政治腐敗。後來,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安祿山與楊國忠不和,聯合史思明起兵反唐,史稱安史之亂。

安史之亂,破壞了唐帝國的政治、經濟和軍事系統,此後繼有宦官專政、藩鎮割據、朋黨相爭,唐代由定型期步入漸衰期。然而,在這環境下,唐帝國仍能支撐百多年,與唐室推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,有密切關係。

(一)政治方面
a.統治根基穩固
l 唐代推行均田制、租庸調制、府兵制,為唐室統治奠定穩固的基礎。
l 安史之亂後,國勢日走下坡,幸而統治根基良好。
b.政治改革
1、元和中興
l 杜黃裳深論德宗姑息之弊病。

l 所謂「元和中興」,主要是革除德宗時姑息之患。
l 首先討伐抗命的節度使,又對不服從的藩鎮用兵,全國所有藩鎮至少在名義上服從中央。


2、大中暫治
l 憲宗在位時政治上有三種表現:一是權豪歛亦,二是奸臣畏法,三是宧官權勢歛然。權豪歛亦是指抑壓朋黨,奸臣畏法是指壓抑藩鎮,宦官權勢歛止乃由於令孤綯。
l 可惜宣宗有人而不能用,用而不能專。
c.藩鎮相制
l 僖宗以前藩鎮間之勾結雖不免形成反中央的力量,但卻能維持藩鎮之間勢力的均衡。
l 若干跋扈叛逆藩鎮亦有時形成孤立狀態,而此孤立之藩鎮,力量單薄,安史之亂後,割據之藩鎮只是各自為政,互相牽制。



d.聯回抗吐
l 肅宗、代宗以後,唐北有回紇,西有吐蕃,與中國鼎足而三。
l 為要消解此外患之威脅,確立一種外交政策是為「聯絡回紇,抵抗吐蕃」。
l 藉大量賞賜、通婚、購買回紇馬匹,拉攏回紇作為外援,專心一意對付吐蕃。
l 吐蕃曾多次入寇,未能予唐室嚴重的威脅,國際形勢起了均衡作用。
(二)經濟方面
1. 兩稅法
l 徵稅原則:政府預計中央及地方每年支出,量出為入釐定全國的總稅額
然後向各地攤派徵收。
l 徵稅項目:分戶稅和地稅
l 徵稅對象:凡戶籍內的人丁,不分丁男、中男,一律要納稅。至於無固
定居所的行商,則向所在州縣繳納資產的三十分之一。
l 徵稅次數:夏稅無過六月,秋稅無過十一月。
l 徵稅形式:按錢折算,但徵收時可折收綾、絹、穀米等實物。
l 優 點 :手續簡便,稅制公平,符合實際。
2. 中唐的漕運改良
l 裴耀卿提出漕運的改革方法,是為用段運輸法。
l 在三門山中開路作陸運之用,此帶水險十八里外為水運,沿路置倉。
l 韋堅提出兩項改革,一為轉購絲綢之屬輕貨送長安,取代運米之困難。
l 二為改革洛陽至長安的漕運。
l 安史之亂起,劉晏提出以榷鹽之利益僱船夫運糧;及改良漕運工具及路線。
3.專賣制度
l 唐中葉以後劉晏提出鹽、鐵、酒、茶及礦治的專賣制度。
4.飛錢
l 憲宗時,商人發明了飛錢,後發展或紙幣。
5.度牒
l 政府發給僧尼之公憑稱「度牒」,「度是剃度之意,牒是證明文件」必須由機關頒發。
l 出售「度牒」可以籌募軍費。
6.對外貿易
l 廣州對阿拉拍之海道交通與貿易。
l 安吏之亂後,西北部交通受阻塞,以廣州對往來阿拉伯之海道交通,遂成為東西交通主要路線。
l 廣州既有市舶之利,所以設市舶使以招徠海外蕃帕。
l 晚唐來華營商者更多,廣州稅收甚殷。
7.莊園經濟的作用
l 安史之亂後,莊園可分為政府和氐皇室的莊園,官僚貴族的莊園,寺院的莊園及一般地主的莊園四種。
l 在莊園主的庇護下,農民可免除政府的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徭役以及長期兵役的痛苦。
l 同居者長重輒有數百人,有大量勞動力使用,正適合大農莊的需要。
中唐時期出現了兩次政治改革、藩鎮間互相制衡、吐蕃回紇彼此牽制,使政局暫得穩定。經濟方面,漕運的改良,輔以專賣制度、飛錢、度牒,使中央財政得以維持。同時,莊園在社會上擔當了救濟功能,舒緩了人民的不滿情緒。
唐宋時,民變黃巢起事,黃巢於冤句起事,一直南下,再往北回,此時經濟富裕的南方經黃巢起事後,就變得生靈塗炭,因此安史之亂後,唐一直倚靠的江南便不能再給唐室支援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